
微信扫码
2025年8月28日,追觅科技官宣造车的消息震动业界——其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直指布加迪威龙级别,计划2027年亮相,2500万元起售价将中国品牌带入此前由欧洲车企垄断的顶级豪车领域。几乎同期,石头科技旗下极石01完成全球第1万台交付,两个事件恰如中国智能硬件企业跨界造车的两面镜子:一面是追觅的技术颠覆野心,一面是石头的场景创新实践。
追觅的造车底气,植根于高速数字马达领域的十年积淀。从2017年突破10万转/分钟技术壁垒,到2024年推出获沙利文“全球首创者”认证的20万转/分钟高速马达,其构建的“完美五角星模型”已实现高功率、高效率、低噪音、小体积、强防水的五维平衡。这种积累,使其敢于挑战“吸尘器电机驱动超跑”的命题,将1.9秒破百设为性能目标。
将家电级技术转化为汽车级方案,需跨越三重核心鸿沟:
第一重鸿沟:寿命周期跃迁——从家电3-5年使用标准,升级至汽车10年/20万公里耐久性要求,这意味着追觅需让56%的电机能效比(较戴森同类型家电电机高8个百分点,来源:沙利文2024年电机技术对比报告)在极端工况下稳定输出;
第二重鸿沟:环境适应升级——从室温环境到-40℃至85℃的极端温差,要求电机材料与热管理系统全面革新,而追觅独创技术可将电机温度控制在110℃左右,远低于传统汽车电机180℃的常规工作温度;
第三重鸿沟:安全责任质变——从设备使用安全到生命安全的跨越,迫使追觅在电机结构强度、防振动性能上实现代际突破。
对比之下,石头科技的技术迁移路径更侧重场景适配:极石01将扫地机器人的SLAM算法用于户外场景,通过激光雷达提升越野避障能力,但车机系统曾被反馈存在U盘兼容、倒车影像失灵等问题(来源:车质网投诉数据),暴露出消费电子“快速迭代”与汽车“零容错”的冲突。正如《中国汽车报》专访分析师所言:“极石解决‘SUV如何聪明避障’,追觅则回答‘吸尘器电机能否驱动超跑’。”
追觅的技术野心还体现在专利布局中: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信息显示,其专利申请聚焦车身结构优化、自动驾驶控制等核心领域,与极石01侧重“车载厨房”“座椅切换”的场景化专利形成反差。而近千人造车团队中纳入的传统车企专家,更确保了技术转化的专业性。
技术突破为追觅切入超豪华赛道奠定基础,而其2027年量产的时间选择,正瞄准第三方机构预测的“豪华电动车渗透率临界点”,试图借传统超豪华品牌电动化转型迟缓的窗口期切入。
从定价策略看,2500-4300万元区间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,但需突破超豪华市场的认知壁垒——当前该细分市场新能源渗透率仅11%(来源:J.D.Power2025年上半年豪华车报告),消费者“为品牌历史买单”的惯性尚未改变。追觅的破局思路是重构豪华定义:将汽车定位为“下一代超级智能终端”,通过AI交互系统终结超豪华车的“冰冷机器”属性,打造“智能交互”新标签。
在全球化支撑上,追觅计划复用智能硬件领域的全球渠道与用户基础,这一优势远胜于极石01依赖区域经销商的模式。尤其在中东等新兴豪华市场,追觅可借鉴极石的区域突破经验,再以更高端定位与成熟渠道实现差异化竞争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在公开研讨会上指出:“极石验证了科技品牌的区域能力,追觅则在探索全球渠道的价值迁移。”
极石01的实践也为追觅提供镜鉴:其“家庭户外场景+增程式动力”的组合虽实现一定交付规模,但35万级市场的激烈竞争与认知饱和,恰恰印证追觅选择超豪华赛道的逻辑——以极致技术溢价避开红海,只是“科技品牌造豪车”的认知惯性仍需突破。
为支撑超豪华产品落地,追觅在上海临港规划了36.64万平方米工厂,其“半轻半重”的供应链模式,既规避全外包的品控风险,又避免传统重资产的低效陷阱。
从地理协同看,工厂邻近特斯拉储能工厂、宁德时代上海基地,可充分借力临港成熟的汽车产业生态。这种布局已催生实质成果: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车型适配电池技术,成为产业链协同的典范。
生产模式上,追觅拟借鉴行业“资质合作”常规路径,同时通过自建工厂掌控电机等核心部件的车规级转化——这一设计直接规避极石01因全外包出现的刹车共振争议。正如追觅造车业务负责人在战略发布会所言:“这是智能硬件敏捷开发与汽车级系统工程的平衡。”
供应商合作层面,追觅采取“头部协同+深度参与”策略,区别于极石“核心部件外采”的模式:其保留核心技术定义权,通过输出智能化方案参与供应链创新,目前已催生出耐高振动电机壳体、情感化交互传感器等定制化需求,未来或带动产业链细分领域突破。
财务保障上,追觅或通过产业基金获取多元资金支持,相比石头科技创始人以股权调整支持极石的路径更具可持续性。两种模式各有优劣:极石18个月量产的速度无人能及,追觅2026年工厂竣工的节奏则更重技术积累与风险控制。
追觅的造车实践,抛出三个行业核心命题:技术参数能否替代品牌积淀?全球渠道能否支撑超豪华定价?“半轻半重”模式能否平衡创新与效率?极石01的经验提供了部分答案——其区域突破证明科技品牌的可能性,但品控问题也警示技术转化的复杂性。
追觅的差异化价值,在于以“原生电动+原生智能”基因重构超豪华车定位:从“机械艺术品”转向“智能科技载体”。其高速马达的持续迭代、6379件全球专利申请,为这一转型提供支撑。当传统超豪华品牌仍在电动化中探索时,追觅的技术迭代能力或许是破局关键——正如其将电机热管理温度从180℃降至110℃的突破,这种精准控制能力正是重构豪华标准的支点。
站在行业视角,追觅的冒险既具挑战也孕育希望:传统超豪华品牌的百年积淀难以撼动,但电动化带来的技术代差,为中国科技企业提供了历史性窗口。追觅需要证明的,不仅是20万转马达的车规级应用,更是中国企业在超豪华领域建立话语权的能力。极石01的经验与教训将成为镜鉴,而追觅的真正考验,在于能否将“参数优势”转化为消费者认可的“豪华价值”——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突围,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顶端迈进的一次重要尝试。
追觅的“技术颠覆”与极石的“场景创新”,是否为科技跨界造车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?欢迎参与互动讨论~
期待你在评论区分享观点
关注我们,获取更多汽车行业深度分析。
张小姐
13371829558
周一至周五 (09:00~18:00)